>>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闽宁镇 -> 牢记嘱托
山海与共 成就“金沙滩”
——闽宁镇干部群众谈巨变话今昔
2020-10-13 21:39:36   
2020-10-13 21:39:36    来源:宁夏新闻网

  晌午,烈日当空,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燕的好心情,坐在吹着空调的办公室里,刘燕正在娴熟地接洽业务:“30个女工?木麻达。明早6点给你送到施工地点。”“一天100块,价格不能再少,我们的工人干活利索,你用了就知道。”

  模样,与10多年前相差无几,但举手投足间,颇有老板风范。

  初到闽宁镇穷得没一床像样的被子,如今“逆袭”成为年收入10多万元的经纪人,刘燕命运的改变,源于一段历时24年之久的山海情。

  1996年,“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仍是全国减贫的“主战场”: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以下的极度贫困人口还有60多万。

  打开致富大门,急需一把“金钥匙”!

  当年,党中央决定实施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将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与西部10个较贫困的省区“牵手”在一起,并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心系宁夏,到西海固调研,做出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创建闽宁村,将不宜生存地区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地区,建设新家园!

  这一年,贺兰山脚下的这片握着“金钥匙”的土地,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新的生命力。

  山海携手、山海与共。闽宁两省区干部群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确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源源不断汇入项目、资金、技术、人オ,助力闽宁镇从荒凉的戈壁滩嬗变为富庶美丽的全国特色小镇。

  这是一份浓郁的人民情怀,2008年4月、2016年7月、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到宁夏,把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植入宁夏各族群众心田。2016年7月,看到闽宁镇发生的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 

  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早已脱胎换骨成了百姓致富的金沙滩。贫困发生率从1997年的近90%下降到2019年的0.197%,闽宁镇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成为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样板!

  寻富——产业兴旺、拔掉穷根

  2016年7月19日之前,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谢兴昌见过最大的干部不过是县长。

  这天,一辆考斯特抵达谢兴昌家门口,他半天没回过神,来的竟是习近平总书记。

  “总书记得知1997年闽宁村刚开工建设我就来了,让我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我给他说了一段顺口溜‘空中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砾满地跑’。”

  “我到附近农场掰了4个玉米棒子、4个高粱穗子,拿着回西吉老家宣传,让大伙知道搬来这儿有水,能种活粮食。”

  “我先后做了两次动员工作,带着18户人到闽宁,挖下第一个坑、盖好第一间房、种下第一根苗。”

  “这些年,我们一家边务工,边种枸杞、葡萄,收入连连翻番,从土坯房换到二层楼房,还开上了小汽车。”

  “总书记问我‘还回去吗?’,我使劲儿摇着头,这里是金窝窝,说啥也不回了。”

  你一言我一句,这天,习近平总书记和谢兴昌聊了整整26分钟。“临别前,总书记送给我三句话‘你是闽宁镇移民搬迁的引路人、闽宁镇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闽宁镇移民搬迁的见证人’。”

  20多年来,跟随谢兴昌的脚步,上千上万个农民开启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命运也随之峰回路转:

  在西吉大山放牛的王文武,搬到闽宁镇后,申请无息贷款,成立牛羊养殖合作社,盖起小楼,开上了面包车,带动镇上100多户移民搞养殖;

  被贫穷逼到绝境的吴维东,初来闽宁镇时只揣着300元借款,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技术,先后考上瓦工证、四级项目经理证,成为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的经纪人……

  “希望你们家生活越过越好!”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牢印刻在原隆村村民海国宝一家的心里。总书记视察离开后,海国宝召集家庭会议,要求全家人干出个新样子来,不辜负总书记的期盼。大儿子考取驾驶,在立兰酒庄上班,是全家工资最高的人;大儿媳在光伏大棚学种果蔬,学成后打算自己承包大棚;海国宝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带领村民一同致富……4年来,海国宝一家收入节节攀升,用实干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书写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精彩奋斗故事。

  闽宁镇各村依托自然优势和种养传统,紧跟市场积极调整,种葡萄、枸杞、小麦,搞肉牛养殖,干劳务,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路子”的目标。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970元,较建镇初期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了27倍。2018年,闽宁镇实现脱贫出列!

  这是果实的耀眼,也是思想光芒的闪烁。这个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脱贫之后,如何提亮全面小康成色?

  “乐业才能安居。”

  闽宁镇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另一方面创造更加适宜经商、创业的环境,从2016年至今,共计引进福建企业9家,带动贫困人口6006人。以引进福建漳州角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发展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累计吸纳劳动力6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户,人均月收入达2500至3000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做实扶贫产业,安置更多劳动力就业,把门打得更大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发展的红利。同时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走出一条‘绿富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提及闽宁镇未来发展,闽宁镇副镇长杨青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培育一个特色产业要多久?杨青介绍,以葡萄为例,做了上千次实验,花了十多年时间。如何让产业既“立得住”又“长得大”?

  一心扑在第二故乡福建晋江商人陈德启,先后投入15亿元巨资,从种植、采摘、酿造、销售到科技推广、特色采摘、观光旅游,让干沙滩上长出了一个“红酒王国”、一个农业生态园,仅葡萄园高峰时每天用工量达3000多人。

  大批“陈德启”的到来,对闽宁镇发展思路形成了强烈冲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持续向上的发展动力。

  “产业链条完善了,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的忧心事就少了,大伙儿才能真正感到我们的产业有奔头。”杨青说。

  求“学”——增智长志、出路不愁

  走进闽宁镇福宁村村民杨平家,入时的装修,高档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酒柜最显眼的位置,放置着一瓶茅台酒和一张照片。

  “沾老大的光,喝了这辈子想也不敢想的酒。”“这是去年老二带我们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拍的照。”

  托儿女的福,身体还很硬朗的杨平早早过起了“半退休”的生活,闲闷时外出务工,平日在家品酒、养花。

  20多年前,杨平的生活可并非这般惬意——几个分别相差仅两岁的孩子,学费、生活费像一座大山,压得杨平喘不过气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2003年,冲着闽宁镇四通八达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杨平举家搬迁。

  家门口就能找到高收入的活计、务工车每天上门接送。短短几年时间,杨平夫妇在腰包渐鼓的同时,还不时能过问娃娃的学习。

  让杨平最安心的是镇上的学校来了一批批支援宁夏的福建教师。“每次家长会上,福建老师都替我们鼓劲,只要让娃念书,就能翻过‘贫困山’,就能看到‘富裕海’。”

  如今,杨平的孩子均已就业,不久前,大儿子结婚,杨平一分钱没花,其他几个孩子给老大凑足了婚礼的花销。 

  “娃们每个月给我2000多块钱生活费,加上土地流转费、偶尔打零工的钱,够花得很,这样的日子,做梦都能笑醒!”杨平一脸满足和喜悦。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归根到底要靠知识传授、靠人的改变。

  福建支援闽宁镇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福建角美中学与闽宁中学、福建角美小学与闽宁二小先后结成对子,推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闽宁镇落地开花,培养着一批批优秀人才,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扶贫向来不是单枪匹马。

  福建20个帮扶单位、30余名援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0余家企业参与闽宁镇帮扶建设,闽宁镇每年选送100多人次干部群众到福建交流。你来我往的交流,在开放与封闭之间,搭起扶贫的“连心桥”、产业的“发展桥”,创办观念的“转变班”:

  从福建挂职回来后,木兰村党支部书记张彩霞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动员80户农民成立枸杞专业合作社,种植1200亩枸杞;

  由闽宁两地政府“牵线做媒”,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多次到福建考察,在福建多地设立农产品直营店、专柜,将宁夏的农产品卖到八闽大地,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福建敢拼会赢的奋斗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精细高效的社会管理模式逐渐融入闽宁镇的“血液”中,加速小镇现代化进程……   

  帮扶过程减贫、扶志、暖心。随着闽宁协作持续发力,越来越多的宁夏干部群众学到了知识、丰富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长了技能、增强了信心,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升级版闽宁新镇迎面而来!

  逐梦——增添动力、积蓄后劲

  全面小康路上,闽宁镇把连绵不断的外在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将福建的“新理念”深深根植于发展的灵魂中。

  闽宁镇有个奇特的现象——家家户户院前院后的空地,不论面积大小,种满了枸杞、玉米等作物,绿意盎然。

  福宁村村民吴维东在院后的8分空地上,种起了枸杞。他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成本600多元,一年下来,净收入三四百元。但是这样的低收入,抵不过吴维东务工一天的工资。

  看似“徒劳”的种植,却蕴含了大道理。

  “福建的老板为啥有魄力、有财力?比咱勤快、灵活么。要想致富,就不能当懒人。”吴维东一言中的。

  9月2日,务工回来的马保强正在查看娃的作业。“条件这么好,还不好好学。”马保强紧皱眉头、一脸不满。

  4年前,在镇上的服务站做腿部理疗的马保强,意外地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仔细询问伤情、报销、就医情况,让马保强心里暖暖的。“家门口就能就医、干活、上学,这样的居住环境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才能对得起总书记的关怀。”

  党建“火车头”带动致富“加速度”。闽宁镇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第一驻村书记扑下身子,创新思路,以党建带扶贫、促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玉海村第一驻村书记田鹏记在心里、付诸行动。针对该村村集体收入少的问题,田鹏带领干部,将村集体的49栋温棚出租,每年收入约33万元;引进2家企业,由政府提供本金,村入股,年底实现分红。

  “村集体的收入全部用来兜底。我们建立了兜底保障服务中心,为建档立卡户免费提供理发、洗澡、休闲等服务。”田鹏说。

  在闽宁镇,村村可见积分超市。杨青告诉记者,近年来,闽宁镇全面实施EP量化积分管理,通过劳动换取积分、积分换取商品的激励方式,解决村民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思想上“等、靠、要”等问题。

  月收入2000元以上,每人每月奖励5分;取得技能证书,则奖励15分;庭院整洁的奖励3分;孝敬老人的奖励2分……玉海村积分超市里,墙上的赋分参考表十分醒目。

  “1分相当于1元,可以在超市兑换各类生活用品。”田鹏介绍,实施EP量化积分以来,群众致富积极性大大激发,家家户户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EP量化积分还实现贫困户的动态管理,确保扶贫精准有效。

  记者采访中,村民高礼来兑换积分,但是脸上露出一丝不悦。原来,与邻居相比,上个月两家几乎同样的收入、卫生都整洁,邻居的EP积分却高了10分。查找半天原因,是邻居家的女儿刚获得学校学习先进能手称号,被奖励10分。“不行,回去得好好抓娃的学习,争取也获个奖。”高礼说。

  山海与共,成就“金沙滩”:从8000人增长到6.6万人,人口吸附能力不断增强;从村村通宽带、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到小学、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民生服务大厅等设施齐全,家家户户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从传统种植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特色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闽宁镇的发展轮廓里流动着的,是党中央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也是闽宁两省区绵延不断的情谊,穿越千山万水,愈走愈近、愈来愈亲。(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